中 文 | English | 邮箱登录 | 员工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

记者观察:艺术品保险蓝海微澜

发布日期:2019-12-27   来源:本站  阅读:1257 [返回]

记者观察:艺术品保险蓝海微澜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于文哲

随着国人财富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2018年,中国以63.3亿美元的成交金额、29%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第二大艺术品拍卖市场。可以说,“艺术”在中国已不小众,但艺术品保险市场依然是一片广阔的蓝海,承保企业少、保险产品短缺且结构单一、保险覆盖率低是艺术品保险的现状。

这不是因为艺术品不需要保险,实际上,艺术品在收藏、保管、运输、展览、装卸等过程中会遇到多种自然灾害风险和意外事故风险,包括火灾、爆炸、盗抢、水淹、交通运输意外、包装破损、装卸中疏忽损坏、碰撞等,导致艺术品发生部分损坏或全部灭失。过去的新闻中,既有国外巴黎圣母院被大火损毁、德国博物馆10亿欧元珠宝遭窃的例子,也有国内清代名画被观展者撕毁、故宫瓷器进行测试时受损的教训。

那么,艺术品风险敞口大,对应的保险市场却不发达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需求角度来讲,小部分原因是收藏者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大部分原因是艺术品投保要求太高了。

艺术品收藏者主要包括个人收藏家、企业收藏家、拍卖行、美术馆和博物馆。在这些主体中,个人收藏家和企业收藏家一般欠缺专业知识,甚至缺乏对艺术品起码的尊重和珍视,而其他主体虽然有一定艺术品存放经验,但在藏品交流、开办展览中缺乏足够的风险管理意识,导致风险管控措施不到位,艺术品受损。

意识不到位还是好解决的,更多情况下,藏家和展览主办方对投保和保护“心有余而力不足”。艺术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很多价值不菲,甚至是无价之宝。数据显示,仅故宫博物院就有数量巨大的文物藏品,经过清理的共计18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藏品近万件,如果为文物藏品全部投保,其保费投入之巨大令人无法想象且难以承受。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许多艺术品只能选择“裸奔”。

从供给角度来看,为艺术品承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艺术品保险从核保、定价到核赔都需要极高的艺术专业知识,而市场上相关专业人才较少,有艺术品方面的专业背景又懂保险的人更少。

其次,艺术品保险定价定损难度大。艺术品保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真伪鉴定、价值评估,审核风险因素,定损定值,贬值价值厘定、修复赔偿等方面需要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而我国目前缺乏专业配套的防损服务链,或称完善的鉴定和定价体系,造成艺术品保额难以确定。

最后,艺术品保险市场相对规模较小。对于大公司来说,其他险种已经能实现极大规模保费收益,艺术品保险的总体规模与之相比如同沧海一粟,就算投入产出比高,体量也有限,不如将精力集中在其他险种。

可喜的是,虽然艺术品保险难,但人们风险意识不断提高,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加上市场上出现了专注于艺术品保险的公司,艺术品保险市场的蓝海也开始出现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