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苏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延长假期、在家办公等措施成为抗击疫情的主要措施。由此带来线上的新生活方式正在兴起,众多消费者正在养成新生活习惯,如线上教育、线上买菜、在线医疗、在线直播,等等。而经历了超长假期与隔离模式的中国消费者,在疫情结束后,会以怎样的态度来迎接久违的自由生活呢?疫后,是否会出现“报复性”消费?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多行业受到影响,而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多地政府发放消费券,消费刺激政策不断加码,以期能够刺激民众大幅度消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30日,各地出台的消费券刺激政策累计已高达近115亿元。
近日,艾瑞咨询通过艾瑞在线调研社区访问了1000位消费者、12个重点行业,研究疫情后消费者的信心情况发现:疫情防控期间消费者出行受限,各行业平均来看,减少消费的净人群数超过一半。其中医疗保健、保险、教育文化、日常食品/烟酒等行业,受影响相对较小。而外出就餐、旅游、交通出行等3个行业遭遇重创,减少消费的净人群数量超80%。而疫情结束后长期来看,各行业平均消费信心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正常水平,且增加消费的净人群量为3%。健身运动(+13%)、医疗保健(+12%)、教育文化(+10%)、保险(+7%)等行业,消费信心持续增长明显,或成为长期行业机会点。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此次疫情对其的影响相对较小。记者对比了疫情期间和疫情后对于保险购买的影响发现,疫情期间保险消费减少30%,消费增加为14%,相差为16%。而从疫情结束后长期消费者影响来看,保险消费减少5%,消费增加13%,相对增加8%。由此来看,疫后保险消费将会迎来小幅增长。
有观点认为疫后会出现“报复性”消费,很可能是以2003非典结束后消费就曾出现明显反弹来做比较,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2003年5月的4.3%的最低点反弹至2003年7月的9.8%,达到了非典前的增速。
但是时代在变化,距离非典17年后,经济发展和消费观念等各方面也在发生变化。比如,非典2003年线上购物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消费观念还主要停留在线下,也正是同年,催生了淘宝网在线购物平台。而现在,互联网已经相当发达,线上购物可选性更多,线上已经成为线下的补充渠道,商家也是纷纷尝试O2O模式,将线上线下相结合,谋求多样化发展之路。由此来看,疫后“报复性”消费不会比非典时更严重,增长比较明显的主要集中在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以线下为主的行业,比如餐饮、娱乐、旅游等。
面对社会环境与消费者态度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零售布局调整,优化线上线下结构,合理加强线上布局,增加线上消费人群覆盖面,同时减少线下成本带来的负担;另一方面,加强线上粉丝运营,提高品牌口碑与粉丝黏性,加强线上粉丝运营,逐步增加销售转化与风险抵抗能力。
正所谓危机也暗藏机遇,直面挑战并转危为机的企业,终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