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山东银保监局党委成员带头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银保监会关于加强基层保险监管的工作要求,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促使基层保险机构加大创新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险助力,成为山东银保监局完善保险监管体系,抓重点、补弱点、破难点,全面提升基层保险监管能力的重中之重。
□记者 姚慧/摄影报道
“这件T恤是用8个废塑料矿泉水瓶打造而成的。”近日,在山东省滨州市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展厅里,讲解员韩梦洁指着一串塑料矿泉水瓶和一件洁白的T恤说,“这是循环经济的魅力。废塑料瓶切碎后,用热熔机器把它重新拉成塑料片,再做成纤维、纺成纱线、织成布匹,就变成这件T恤了。”
站在一旁的人保财险滨州市分公司副总经理杨寿岭补充说:“愉悦家纺坚持走循环经济的路子,不仅善于开发运用新科技,还特别注重打造完整的家纺生态产业链,成为全球200多家知名品牌商家的指定供货方,其印染花布畅销21个非洲国家。依靠486项专利技术生产的六大自主品牌家纺织造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更是经久不衰。看准了愉悦家纺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样板企业,我们在保障供给和保险服务上格外上心,每年为愉悦家纺提供数亿元的风险保障。”
2020年8月16日,山东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左一)到聊城临清三和纺织集团调研,与企业主要负责人宛秋生(左二)交流了解企业今年以来金融支持、生产经营、外贸出口等情况。
满足社会需求
是创新基层保险监管落脚点
“创新基层保险监管,要把满足社会对保险保障的需求作为落脚点,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年前,山东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点”的这道题,如今在辖内各分局找到答卷,滨州人保财险护航愉悦家纺成为范例。
2018年12月17日,山东银保监局正式挂牌,滨州、淄博等15个城市银保监分局相继挂牌。“接手了保险这个行业,面对近两百家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如何监管?如何保证山东保险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这成为省、市、县几百位监管干部必须直面的大问题。”王俊寿回顾。
坚持保险姓保,充分发挥保障功能。山东银保监局及辖内各分局,加大了对优化保险结构的引导,大力提倡发展农业险、履约保证险、出口信用险、雇主责任险、安全生产责任险等业务,培养公众保险意识,进一步拓宽保险密度和深度。同时,积极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的深度融合,完善政银保机制,创新“保险+期货”“银行+保险”系列产品,不断提高银行业保险业综合服务质效;运用国家补贴政策,广泛推行首台(套)、首版次保险业务和新材料保险等,助力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德州起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超高分子聚乙烯产品主要应用于海事工程、体育竞技等领域。对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年出口额200万美元左右。2020年初,该企业按合约向美国一家采购商出口路基垫板,采购商以各种借口一直未付款。该企业在多次催款未果后,依照其参保的“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合同”,向太平洋产险德州中心支公司报案理赔,经太平洋产险海外团队核实后,立即启动理赔程序,将赔款9.8万美元划付至该企业,弥补了企业的出口损失。
德州银保监分局负责人向《中国银行保险报》介绍,像德州起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投保获赔的案例有很多。为促进德州中小微企业的产品营销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降低中小微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减轻外贸企业融资负担,该分局成立后,一直在引导具有出口信用保险经营资质的保险机构,积极运用好财政补贴政策,为外向型企业特别是出口额在3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做好出口信用保险承保工作。截至2020年10月底,仅太平洋产险德州中支公司就累计为1166家(次)企业提供出口信用风险保障11.7亿元,今年的累计赔款为165.77万元。
发展贷款保证保险,强化融资增信作用,是德州分局为解决疫情期间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难题,大力倡导的一项工作。该分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金融服务和安全稳定工作的通知》,引导保险机构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创新服务模式和手段,推动保险机构为有融资需求、信用状况良好、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等大力提供贷款保证保险,助其复工复产。截至8月底,保险机构共为辖区7583个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及普通客户承保个人贷款保证保险,助力其从银行获得1-3年的小额贷款11.5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9.95%。同时,引导辖内人身险公司通过科技赋能,拓展保单质押贷款,变“沉睡”保单为“活钱”。截至8月底,在德州保险机构办理寿险保单质押贷款业务的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及普通民众有13.90万人(次),贷款总额21.7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7.21%,其中单笔贷款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1795件,平均3个工作日到账。这些举措,拓宽了中小微企业及个人融资的渠道,有效缓解了疫情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
人保财险滨州市工作人员(左一)与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左二)一起对产品做登记归类。
愉悦家纺工人工作中。
根治行业“顽疾”
是创新基层保险监管着重点
2019年初,成立伊始的山东银保监局连发数枚“红牌”,责令10多家查实违规的财产险分支机构暂停车辆保险业务,并严厉追究高管责任。“红牌罚下”的“雷霆”行动,不仅仅是在立“监管之威”,更是在抓“监管之实”。
“围绕关键领域,根治行业‘顽疾’,牢守风险底线,一直是我们创新基层保险监管的着重点,具体讲就是抓住三个‘关键’。”王俊寿如是说。
管住关键人。山东银保监局以加强保险销售人员管理为突破口,指导辖内烟台分局在全省率先建立营销员“金名片”,协同保险协会建立线上“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综合管理系统”,为7万余名营销员注册电子执业证,破解营销员“跳槽洗白”“带病上岗”难题。管好关键事。山东银保监局开展了保险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清理,2019年全省共清理注销原执业登记人员36.67万人,人数居全国首位。今年累计清理无资质及“无业务、无场所、无人员”的专业中介分支机构511家。管到关键处。山东银保监局稳妥做好车险改革方案落地实施,针对改革预期下行业竞争加剧及车险费用延迟入账等问题,指导行业将续保签单时间由提前60天缩短为30天,遏制公司抢单行为,并持续督促公司消化前期费用,控制当期费用,确保车险综合改革“轻装上阵”。
在山东银保监局统一部署下,辖内各分局坚持将治乱象与树规范并举,持续净化山东保险业行稳致远“生态场”。威海分局坚持“以点带面”“由表及里”“奖优罚劣”等五种方式监管,紧盯保险乱象治理、车险综合改革等重点工作,推动保险监管步步深入。如针对车险业务“报行不一”、人身险销售误导等“顽疾”,该分局紧盯财产险公司车险保费增长指标、费用指标、理赔指标,人身险公司退保率等核心监管指标,确定11家重点监管对象,对指标不达标现象进行19家次监管约谈,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分类施策推动问题化解,带动整体监管工作效能提升。
4月30日,《问政山东》电视栏目曝光农户反映的“农业保险理赔标准不一”问题。东营银保监分局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立足点,全面规范农险经营管理,维护农户合法权益,提升监管履职能力。为解决农户反映问题,该分局落实机构主体责任,督导财险公司重开赔案,完成了对7户农户的赔案重新核查工作,确定了因查勘定损不精准而造成的赔案差额27.51万元。在此基础上扩大排查面,发现尚有10户农户存在类似问题,赔案差额24.1万元,两案合计差额51.61万元。5月18日,在分局督导下,保险公司完成了全部赔案差额的支付工作。经过积极沟通和问题处置,农户对赔款情况表示满意。监管有力,服务提升,稳定了农户参保农险的积极性。2020年以来,东营市农险业务发展势头良好,截至9月末,实现保费收入1.74亿元,同比增长33.78%。
德州起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现场。
强队伍与兴科技
保险监管迭出“亮点”
山东银保监局注重“打铁还需自身硬”,对照监管能力现代化要求,在提升保险监管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上花大力气、下苦功夫,持续强化自身监管队伍及监管能力建设,为保险机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统筹监管资源,补人力之短板。一方面,充实基层监管力量,补人才短板。统筹省局、分局两级监管资源,选派省局保险监管业务骨干到基层分局任职,通过近距离业务辅导、贴身经验指导,推动分局保险监管工作提质增效。另一方面,有效强化教育培训,补经验短板。建立省局对口联系帮扶、以干以查代训等机制,通过省局处室“传帮带”,对分局保险监管干部的短板弱项实施精准培训。开展保险监管“大培训”“大比武”,以比促学、以比促用,有效提升实战能力和业务水平。
创新监管手段,锻科技之长板。持续深化“科技+监管”创新模式,以省级智能检查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在保险监管领域中的应用,实现由“人海战术”向“科技监管”转变,提升非现场监管精确制导、现场检查精准打击能力。推进保险业数据信息集成与应用,将举报、投诉、案件、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数据标准化,全方位建设辖区省级人身险机构监管档案,对辖区53家人身险公司实现精准“画像”,并加强与分局的资源互享、信息互联,提升监管的协同性、有效性、精准性。
以制度为“纲”,筑牢依法行政基础。在制度制定上既突出全面性,又注重精准性。全面完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分类监管办法》等根本制度,同时以“问政山东”反映问题整改为契机,针对人身险销售误导、农险理赔标准不一等突出问题,印发《进一步加强基层保险监管和消保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农业保险损失鉴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针对监管难点堵点精准施策发力,补齐制度短板、补强管理弱项,全面提升基层保险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以机制为“本”,优化提升监管工作质效。建立财险机构专管员制度,完善机构监管台账,明确监管员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确保机构监管工作靠得上、盯得住、做得实,推动机构增实力、强内控。建立健全一体化、全覆盖的保险消费投诉处理工作体系,促进监管和机构反应及时、处置有力、化解有效。针对华海财险和泰山财险监管主体职责下放,建立了主体监管工作专班,统筹监管资源,理顺体制机制,明晰职责分工,确保监管职责“接得住、理得顺、行得稳”。
山东银保监局辖内各分局也在“强队伍、兴科技”方面狠下功夫,促使基层保险监管迭出“亮点”。德州银保监分局正式挂牌后的首个工作日,分局主要负责人就深入保险行业协会及保险机构了解情况,掌握、分析辖区保险市场情况和存在问题,与51家保险机构“面对面、一对一”对接,为“问诊把脉”保险监管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该分局将保险监管知识大培训作为提升分局监管履职质效的重要途径,本着急用先行原则,先后开展了以保险术语、车险实务、保险市场乱象、保险监管制度、现场检查等为主题的6次全员大培训。该分局还围绕保险机构检查、财险监管、寿险监管、保险中介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5个方面,征求内部培训需求20余条,对监管干部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活动。
记者手记:可资借鉴的基层保险监管创新
□记者 姚慧
银行业保险业监管职能整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统筹经济金融工作全局作出的重大决定。改革落地以来,山东银保监局主动作为,以深度融合推动基层保险监管提质增效。记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受到,该局的积极探索是富有成效的。
山东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管理念,致力于让保险业行稳致远,把满足社会对保险保障的需求,作为创新基层保险监管的“落脚点”。在山东局引领下,山东保险业坚持保险姓保,在抗击新冠疫情、支持复工复产、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实体经济等诸多方面,让保险的保障功能得以充分体现。实践证明,这个“落脚点”找得准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换来的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山东局把根治行业“顽疾”,作为创新基层保险监管的“着重点”,此举可谓探索保险监管实施路径的有益尝试。山东局坚持“重典治乱”“猛药去疴”,用好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行政处罚“三板斧”,通过监管的“长牙齿”,有效实现保险机构的“长记性”。无论是屡发“红牌”、责令10多家查实违规的财产险分支机构暂停车辆保险业务,并严厉追究高管责任,还是在日常保险监管中坚持“管住关键人”“管好关键事”“管到关键处”,都体现了基层保险监管创新的“山东特色”。
此外,山东局还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将强化监管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全面履行保险监管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抓手,以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的“两手抓”,实现监管履职和工作成效的“两手硬”;以更加严实高效的基层监管,推动辖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其做法“出彩”,其经验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