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艳霞
2020年,人身险堪称保险业的流量担当,从年初13个部委联合发文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的发展,到年末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常会上直接点题,都表明国家对于人身险业的支持态度。这一年,人身险业不负期待,在疫情冲击下依然保持了稳健增长,特别是健康险业务快速发展,“惠民保”的火爆又给行业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时,部分人身险公司深化转型改革,以期抓住机遇,提升内生发展动力。
疫情下保持稳健增长
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1万美元”是发达国家寿险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的一个标志性节点。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尽管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的人身险业在2020年并未驶入快车道,但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人身险保费收入3.1万亿元,占保险业保费总收入的74.1%,同比增长7.4%;人身险公司总资产近20万亿元,占保险业总资产的85.5%。目前我国有3亿人购买人身险保单,被保险人接近6亿人,商业人身险覆盖面达到42.7%,风险保障总额超过1000万亿元。今年以来,人身险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1.6万亿元,为近年来最高值。此外,在人身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基础上,主流产品价格平均下降2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助理、教授王国军分析称,从需求端来看,近年来老百姓对保险需求大幅提升,主动买保险的人多了。疫情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社会风险意识显著提高,人们的保障性需求更加旺盛,尤其关注健康险产品和健康服务。从供给端看,人身险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层出不穷,险种增多、保险责任范围拓展、保险费率下降,市场上有了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
此外,年中时期,保险公司为弥补疫情导致的业绩缺口而加大费用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保费的增长。
今年以来,在线购买保险产品、享受保险服务的需求骤增,险企为满足消费者这一诉求,克服疫情对日常经营的影响,加大科技投入,加速信息化转型。绝大部分人身险公司已实现日常全流程在线化改造,能够满足在线销售、保全、理赔等主要功能。
健康险、养老险作用凸显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百姓健康保障、养老保障需求持续增长,依托商业保险为政府分担医疗支付压力、养老压力的呼声越来越高,商业健康险、商业养老险被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当下的保险业格局中,健康险处于“C位”是无可争议的。数据显示,2020年健康险已成为我国增速最快的险种,今年1-11月,我国商业健康险实现保费收入达7641亿元,同比增长16.4%。长期健康险为参保人群积累了超过1万亿元的风险保障准备金。
今年,占据健康险市场主力的重疾险也迎来了一次重大变革,新版重疾定义和重疾发生率表公布,保障增加,赔付分级,细节更合理,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推动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
这一年,更多的保险公司围绕国民健康保障需求,在百姓需要、政府支持的民生领域投入资源、积极探索,“惠民保”便是一例。
惠民保类产品自2015年推出,2020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11月底,超过70个城市推出近百款惠民保类产品,参保人数超过2500万人。由于惠民保类产品极低的参与门槛与保费,对参保人而言具备较大吸引力,尤其对于中高年龄段群体、中低收入群体。银保监会于11月下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惠民保”业务的发展进行规范和指导,该项业务有望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商业养老险方面,一系列利好政策释放,将其上升到新的高度。12月9日,国常会提出,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还将其称为“深化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落脚点”。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551亿元,积累的责任准备金超5600亿元。
“客观上看,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还比较薄弱,市场规模小、产品功能不够完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表示,商业养老险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希望我国的保险企业能抓住这个机会,加大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做好这件于国于民也于保险企业自身都有利的事。
代理人渠道改革进行时
2020年,人身险公司特别是头部险企都在加大改革力度,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代理人渠道改革。业内普遍认为,改革代理人渠道、做分层以提质、代理人精英化已成趋势。比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陆续推出“星级工程”“优才计划”,通过提高代理人队伍门槛,提升代理人队伍的质量和产能。
国盛证券认为,代理人提质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短期效果较难显现。以中国台湾地区代理人发展经验来看,代理人13个月留存率经历10年发展才由40%左右提升至50%,5年左右的发展仅使得大学及以上学历代理人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
此外,今年以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友邦保险等均更新了代理人基本法,体现出对代理人利益以及长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视。
“对于转型,不同的公司在战略、侧重点上会有不同,有的把重点放在趸缴业务转期缴业务上,有的把重点放在科技化上,有的把重点放在增员上。公司在转型中应明确适合自己的路线,形成核心竞争力。”王国军表示。
改革方面,动作最大的非中国平安莫属。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称,2020年是中国平安的改革年,中国平安正在寻找到一条新旧动能转换的寿险发展之路,四大改革方向分别为队伍、产品、管理、文化,要建立真正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增长平台,核心是贯彻“渠道+产品”的双轮驱动策略,打造数字寿险。
据了解,平安寿险改革的10余个项目将于今年底全部落地,明年开始大规模推广。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能否如马明哲所言“引领世界百年寿险销售和经营”,能否给我国人身险业带来示范效应,有待时间验证。
预期2021年继续向好
“我国人身险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市场潜力大。成为全球潜力最大的市场,我国人身险发展前景一片光明。”黄洪表示。
总体来看,我国人身险市场运行平稳,发展趋势向好,行业服务民生保障的水平持续提升,但仍面临风险和挑战。例如,公司治理僵局与董事渎职、高管失职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金融科技赋能传统销售渠道导致新的误导形式出现,创新领域市场乱象有所抬头。
展望2021年,长城证券预测,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态势不变,叠加各险企提前布局2021年一季度业务,为后续销售高价值的保障型产品预留空间,将有效促进新单保费及价值率的提升。国盛证券则表示,上市险企代理人数量有望实现正增长,年底向好的趋势将对明年代理人增员起到正向推动作用,此外,基本法的利益提升将在明年逐步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