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 English | 邮箱登录 | 员工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

中国人寿海外新单保费猛增4.4倍

发布日期:2010-12-17   来源:本站  阅读:3465 [返回]

当市场还将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寿海外)仅仅定义成中国人寿为方便海外投资设立的机构时,其在港澳的保险业务已异军突起占领大片市场。

  国寿海外发布2010年业绩,保费收入80.8亿港元,按年增79.8%,其中新单保费59.8亿元,按年增98.4%,净利润7.12亿元,增长21.1%。

  根据香港保险监理处的统计数据,2010年前三季度,国寿海外新单保费升至市场第二位,新单期交保费升至市场第四位。同期,香港市场销售寿险保单的保险公司多达60多家。“2009年新单保费是第五,2010年全年就算不是第二至少也是第三、第四。”国寿海外监事会主席彭宣贤称。

  2010年,国寿海外在澳门的业务超过了一个亿,占到市场约70%至80%的份额。

  新单保费猛增至59.8亿

  国寿海外近年出现的跨越式发展,出乎市场意料。

  国寿海外前身中国人寿香港分公司成立于1984年,开业之初,主要通过在香港的十三家中资银行销售业务。1993年,该公司全年保费收入迈进香港十大寿险公司之列,到1994年开始筹建自己的代理人队伍。2008年,总裁刘廷安上任,确立了中国人寿海外公司未来三年发展战略,明确定位为中国人寿拓展海外市场的发展平台。

  2007年国寿海外首年保费收入11.1亿港元,2008年增至22.8亿,2009年增至30.2亿,2010年猛增至59.8亿,较2007年增长4.4倍。从首年期交保费看,2007年1.74亿,2008年增至4.1亿,2009年7.28亿,2010年23.9亿,较2007年增长12.7倍。

  “我们抓住了2008年金融海啸后,香港市场更加信任国内公司这一契机。同时,当许多公司迟疑时,我们认为保险业务会迅速增长,积极出击。”彭宣贤称。

  在金融危机前,香港市场主要是投连业务占主导,2007年以前投连业务占到70%。金融危机后,该类险种难以为继,持续萎缩,2009年市场新业务负增长20%多,开始由分红险在内的保障型险种主导。“2010年分红险在内的保障型险种占比70%以上,友邦等以前只做投连的公司也开始做保障型业务。”彭宣贤说。

  在投资业务方面,2010年国寿海外投资收益同比增长52.1%,总资产收益率达到6.58%,其中股票收益率达11.5%,股票仓位在组合调整中有所增加。

  拓展渠道与让利并举

  国寿海外的快速增长,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渠道的迅猛发展。目前,香港市场保险公司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汇丰、中银人寿等以银保为主的公司,一类是友邦、保诚等以代理人为主的公司。国寿海外以银保渠道为主导,占约95%的业务,同时也积极发展保险中介、代理人渠道。

  “我们主要通过中银香港及其下属银行进行销售,约占银保业务的85%。2009年和富邦银行签订了合作关系,2010年和东亚银行签订了合作关系。”彭宣贤称。目前国寿海外合作银行达7家,代理网点数量达490个,为香港寿险公司之最。

  除银保渠道外,国寿海外也积极发展其它渠道。“现在和香港所有最大的54家保险中介机构都签订了合作关系。同时,代理人数目也从2008年的150人发展到目前的近700人。”彭宣贤说。

  据了解,国寿海外采取的主要是“以一带一”,即代理人一个一个发展下线的增员模式,并未采取团队挖角的方式,以此确保团队的稳定性。而在代理人团队的发展上,也精耕细作,分新毕业大学生团队、本地团队、新移民团队等。

  香港业内人士透露,国寿海外为快速发展,也让利于客户,“国寿快速发展的一大举措是提供市场上最高的保证利率,其战略是通过牺牲一定的利润,迅速占领市场。”

  国寿海外发布新闻稿称,公司未来几年确定了“二三四”发展策略,即新单年增长20%,有效保费年增长30%,利润年增长40%。

  银保渠道仍是核心渠道,将在巩固现有合作方的同时,积极与各中资、外资银行商讨合作。同时,通过“以一带一”的方式,建立一支高素质代理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