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 English | 邮箱登录 | 员工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

2014年全球巨灾保险损失同比下降21.4%

发布日期:2015-01-09   来源:本站  阅读:1844 [返回]

“未发生极端恶劣的自然巨灾,加上北大西洋飓风季相对平静,使得2014年因自然巨灾引起的损失较往年降低颇多。”慕再2014年度全球自然巨灾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巨灾事件损失1100亿美元(2013年为1400亿美元),保险损失310亿美元(2013年为390亿美元),扣除通胀因素,远低于过去10年总额的平均值,过去10年总体损失的年平均值为1900亿美元,保险损失的年平均值为580亿美元;也低于过去30 年总额的平均值,数据显示,过去30年总体损失的年平均值为1300 亿美元,保险损失的年平均值为330亿美元。

就总体损失而言,损失最为惨重的事件是发生在印度的飓风哈德哈德,高达70亿美元。保险行业赔付最高的事件发生在日本,2014年2月,大东京地区及周边地区普降暴雪,总体损失高达59亿美元,导致保险损失也高达31亿美元。中国在2014年8月3日的鲁甸地震中整体损失50亿美元,保险损失几乎可以忽略。

从数量看,2014年共登记了980例与损失有关的自然巨灾,远高于过去10年和过去30年的平均值(分别为830例和640例)。慕再报告称,2014年的自然巨灾事件可能需要查阅更多文件,因为在过去,特别是在损失较低的年份,小事件会受到比平常更大的关注。

一半以上的自然巨灾发生在亚洲

“总体来看,2014年一半以上的自然巨灾发生在亚洲。”慕再2014年度全球自然巨灾报告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以整体损失为标准列出的全球前五大自然灾害事件分别来自印度、日本、巴基斯坦以及中国等亚洲国家。同时,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洪水,中国的地震,尼泊尔的洪水和滑坡,侵袭中国、越南和菲律宾的台风威马逊以及阿富汗的洪水中死亡人数排名居全球前五。

慕再负责亚太地区的董事会成员 Ludger Arnoldussen称,“乍一看,在日本因严冬引起的损失数额高得惊人,因为该国建筑采用了一些最为严格的标准,以确保发生自然巨灾之后的安全。但在日本,许多建筑的抗雪负荷设计不如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如果通盘考虑各种风险,明显要优先考虑预防地震或严重风暴的后果。在针对意外雪灾等自然巨灾的经济后果提供保障方面,保险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在日本连续两场暴雪之后,受灾地区的某些建筑屋顶上的积雪越来越多,多达建筑实际设计承受量的2-3倍,许多停车场、住宅楼和礼堂的屋顶因积雪过多而被压塌。

因灾丧生人数低于去年

根据慕再报告统计分析,可以明显看出2014年因自然巨灾导致死亡人数较往年有所降低,约为7700人,远低于2013年21800人的死亡人数,也远低于过去10年和过去30年死亡人数的平均值(分别为97000人和56000人)。2014年度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巨灾当属9月份发生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洪灾,造成665人死亡。

慕再董事会成员Torsten Jeworrek说:“尽管每次自然巨灾都很悲惨,但去年因自然巨灾而丧失生命的人数相对较低,这也算是个好消息。而这一变化绝非偶然。许多地方有着运行良好的早期预警系统,当局在面临即将到来的天气巨灾时,总是能把民众疏散到安全地区,例如在飓风哈德哈德袭击印度东海岸以及台风黑格比袭击菲律宾海岸之前,当地政府都这么做了。”

“然而,尽管2014年损失较低,但我们不能在安全问题上产生错觉,因为总体风险状况并未改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2015年也将同样良好。”Torsten Jeworrek表示。

中国巨灾事件中保险损失占比严重不足

根据慕再报告,在过去的30余年间(1980-2014年),包含地球物理事件(地震等)在内的中国巨灾损失事件共1200件,整体损失6600亿美元,其中与天气相关的损失事件990件,整体损失5300亿美元。

慕再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巨灾损失事件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1988年、1995年、2008年、2014年分别为不同时期的高点,但地球物理事件、气象事件、水文事件以及气候事件在每个阶段并未呈现出显著地差异。

在过去30余年间,中国因巨灾损失事件导致的整体损失高峰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随着防灾减灾意识的增强、科技的进步,除2008年创记录的1450亿美元的整体损失外,基本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30余年间,中国包含地球物理事件在内的保险损失只有100亿美元,占灾害损失的比重约为1.5%,除去地震等地球物理事件外保险损失也只有90亿美元,占灾害损失约的比重约为1.7%。而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日本,2014年保险损失占灾害整体损失的比例高达52.5%。

超过九成的致损自然巨灾是由气象事件引发

2014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北大西洋的飓风季反常地平静,只形成了8起有命名的“强风暴”;长期(1950-2013)平均值约为11起。形成对照的是,东太平洋热带气旋季节形成了异常多的风暴, 但多数风暴没有登陆。在东太平洋,飓风奥迪尔向北移动横跨下加利福尼亚半岛, 在墨西哥及美国的南部多洲造成损失达25亿美元(其中保险损失为12亿美元)。在西北太平洋,有相当多数量的台风袭击了日本海岸,但那里的损失并不大,因为那里的建筑和基础设施采用了高标准。

慕再的地质风险研究主管Peter Höppe解释说:“所观察到的模式与厄尔尼诺初始阶段可能发生的情况存在高度一致。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的这一特征影响着全世界的各种极端气象情况。”北大西洋的水温低于平均水平。湿度较低和风切变较强等大气条件也抑制了热带气旋的发展。即使是12月份在加利福尼亚继长期干旱之后发生的严重风暴和强降雨等事件,也符合厄尔尼诺模式。

Peter Höppe补充说:“多数科学家认为,轻至中度的厄尔尼诺阶段将持续到2015年中期。继2014年度低于平均水平的巨灾发生率之后,这可能会增加美国龙卷风的发生率。假如厄尔尼诺阶段能在2014年中期结束,那么在热带风暴季的主要阶段,ENSO涛动就不会产生任何缓冲效应。”

各国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显著

以2014年损失最为惨重的自然巨灾飓风哈德哈德为例,其在10月10日途径孟加拉湾时达到了最大强度,风速超过190公里/小时,属于4级风暴(最高为 5级)。10月12 日,飓风在印度的维沙卡帕特南港口附近登陆,该港口是安得拉邦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有200万人口。在一些地方,24小时降雨量超过了120 升/平方米。根据印度气象局的预警,当局疏散了约50万人口,把他们转移到了安全避灾设施中。由于当局的这一举措,哈德哈德仅造成了84例死亡,与同等强度的自然巨灾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总体损失约为70亿美元,保险损失约为5.3亿美元,虽然比例较下,但印度的保险密度正在呈现喜人的持续增势,也证明了当局所采取措施在减轻损失方面的实际效果。

慕再报告还显示,台风黑格比的应对也有类似情况,先是在12月6日袭击了菲律宾萨马岛,然后向主要岛屿和首都马尼拉推进。登陆之后,黑格比迅即演变为3级台风,风速间或超过175公里/小时。该风暴比一年前造成超过6000人死亡的超强台风海燕要弱,但也极具破坏性。在黑格比来袭之前,当局迅速疏散了风暴所经地区的165000人,仅造成18例死亡。

12月中旬,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季风降雨在东南亚(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马来西亚和泰国之间的边境地区受灾尤为严重。在马来西亚西部靠东的各州和泰国南部,几乎所有河流和湖泊都出现决堤。洪水迫使逾20万人寻求避难,并令约20人死亡。马来西亚西部多地交通停滞,供电中断。虽然最终损失尚未评定,但估算表明总损失可能超过一亿美元。恰逢斯里兰卡海啸夺去逾 35000人生命10年之际,该岛国东北部数十万人再次受到洪水和山体滑坡侵扰,至少30人死亡,并有超过10万人不得不撤离家园。

8月24日,发生在加州纳帕镇附近纳帕谷的地震就像一个警钟。纳帕位于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带的一个70公里宽的主要断层区,周围包含多个已知断层,历史上这里地震多发。这里,西部的太平洋板块正在以每年约6厘米的速度滑过位于其东面的北美板块。这次地震震级为6.0,因此对这一地区来说算不上特别强烈。然而,大量建筑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达7亿美元,其中保险损失为1.5亿美元。在该地区的重要葡萄种植区的许多企业,葡萄酒加工机器遭到损坏,存货被毁。

“该地震表明,旧金山地区必须为更大的地震做好准备。然而,这些巨灾无法预测。”Höppe说。